您好,欢迎访问威斯尼斯人60555网站 !
   
您的位置:
立足国家需求 支撑精准管理——聚焦土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来源: | 作者:威斯尼斯人60555 | 发布时间: 2018-01-05 | 21 次浏览 | 分享到:

  日前,《“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发布,明确了资源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目标方向和保障措施,提出创建土地资源安全工程,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国土优化开发、国土综合整治等方面的理论、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资源大数据平台,构建人才、技术、资源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等一系列重点任务。

  土地科学与技术是关于土地及其利用系统的特征、结构、形成、演变、效应和调控的科学,以及为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土地调查、监测、评价、规划、利用、保护、登记、整治和管理等工程技术的总称。当前,土地科技创新相对薄弱,建立健全土地科技体系需要克服一系列短板,本期邀请两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就土地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创新引领,建立健全土地科技体系

  发展土地科技可以依循“认识土地—利用土地—经略土地”的思路,着力研究三大关键领域:土地认知与信息技术、土地利用与生态技术、土地经济与管理技术。

  郭仁忠

  过去30多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土地要素释放了大量红利,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以往的改革主要借助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是制度层面的创新,科技创新引领相对薄弱。当前,土地问题正逐步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土地资源领域问题的严重性、科技支撑的重要性,加强土地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土地精准管理和高效合理利用,这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土地科技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实质上是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系统以人口系统为纽带耦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等利用活动主要作用于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而土地权利分配、估值、出让、租赁、转让、抵押、入股等主要作用于土地经济社会系统。因此,发展土地科技可以依循“认识土地—利用土地—经略土地”的思路,着力研究三大关键领域:土地认知与信息技术、土地利用与生态技术、土地经济与管理技术。

  其中,土地认知与信息技术以全面认知土地利用系统为目标,获取、描述和表达土地的属性及状态(如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用途、功能等),分析和挖掘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演变规律,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政策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土地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需求,集成融合政务资源、企业经济、地理空间、物联网感知、网络空间等多源异构数据,构建相对完备的多层次、多维度、多用途的土地大数据平台,为土地规划编制、计划制定、权籍管理、市场调控等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土地利用与生态技术以协调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综合运用土地资源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评价土地资源禀赋,规划土地利用活动,营造土地利用条件,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和高效利用。例如:传统秉承二维平面思维、关注土地表层资源利用的土地管理思维及技术难以支撑越来越多的土地立体化利用开发管理行为,迫切需要研究三维地籍和探索秉承三维思维的土地立体化利用管理技术。

  土地经济与管理技术以协调土地社会经济系统为服务目标,调控土地“资源、资产与资本”配置、收益分配及其对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传导过程,从而保障土地相关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和谐。建议重点发展土地资产量化分析技术、土地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技术、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预警技术、土地政策情景模拟与仿真决策技术等。

  我国已在土地调查监测、评价、规划、利用、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土地管理事业发展。面向新时期我国土地管理重大需求,建立健全土地科技体系,必将提升土地管理能力,对维护土地资源安全,保障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视野,契合全球化发展战略

  面向国家全球化发展战略,构建土地科技创新体系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相关规划,重视参与全球重大土地科技问题研究与全球合作,吸纳或借鉴国际先进的土地科技、土地制度和土地伦理。

  黄贤金

  全球化既是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对中国的选择。全球化发展战略需要不仅关注中国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还需要关注全球土地利用与中国土地利用的关系,以及全球土地利用对中国的影响。从全球化战略视角来看,土地科技创新体系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重视国家全球化战略对于土地科技的需求。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土地科技工作者通过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等科技输出,为促进非洲土地利用、提升粮食安全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积极推进,服务经济全球化的土地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升,尤其要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制度特征、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同时,中国的土地科技创新,也需要吸纳或借鉴国际先进的土地科技、土地制度和土地伦理。

  重视全球化视野下的重大土地科技问题。全球变化对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及减缓、适应全球变化的土地利用研究业已得到积极关注和推进。但国际争议区域、全球重大环境敏感区域等重要全球空间的有关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及服务全球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战略等,也需要有中国土地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声音,从而增强中国土地科技对于全球土地利用问题的认知与应对能力。

  注重土地科技的全球合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土地科技工作者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土地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不断加强,但土地科技合作的深度、广度还不能适应土地科技创新的需求,尤其是中国对全球土地科技问题研究的支撑还不够,也影响了中国土地科技工作者在全球土地科技问题上的话语权。因此,建议在积极促进中国土地科技工作者参与全球重大土地科技问题研究的同时,还需要我国加强对全球土地科技问题的关注与支持,从而更加积极地彰显中国土地科技工作者的国际地位与影响。

  因此,面向国家全球化发展战略需要构建土地科技创新体系,不仅仅是土地科技发展的需要,更是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建议使之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并制定与国家全球化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关规划。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补足短板,瞄准世界前沿夯基础

  加快土地科技创新要重点在耕地资源安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和智慧国土等领域有所突破,创建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土地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开设土地管理专业硕士。

  郧文聚

  从问题导向分析国家需求,我国土地科技创新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耕地资源不安全,耕地保护轻视质量、忽视生态,出现地力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天然湿地被破坏,以及土壤退化、污染等问题。二是土地空间格局不优化,高强度国土开发引致大范围雾霾、交通拥堵、农村用地格局持续衰退等问题,深化了经济增长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错配趋势。三是土地资源资产管理低效,数据不全面,不同地区耕地类型、区位、数量、质量、生态、权属、利用、市场等数据参差不齐,距离量值、精准的全要素土地管理甚远。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主攻四大领域创新

  加快土地科技创新,要瞄准世界土地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以下领域寻求突破:

  耕地资源安全科技创新。深化耕地保护理论认识和规律研究,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监测技术体系和监管工作体系,开发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技术,着力研发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耕地质量关键要素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生产力形成的协同作用机制,耕地质量改良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耕地质量指标动态监测关键技术及产品装备研发,完善耕地质量与生产力估算模型及质量变化预测预警系统。

  国土空间均衡开发科技创新。深化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论认识和探索研究,全面发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国土空间规划与多规融合、建设用地布局与规模控制等关键技术,缓解国土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建设生态国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系统要素、结构、功能、格局及相互作用机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规律及优化开发技术,大数据支持下的国土规划技术,天地网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技术,多维不动产登记技术,节地集约用地和土地立体开发技术,土地生态景观构建技术。

  国土综合整治科技创新。研究国土空间系统要素耦合作用与权衡优化,加强土地工程化和生态化技术应用,提炼国土综合整治成套技术和工程模式,治理退化土地、利用荒废土地、修复污染土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再开发、矿区土地生态系统重建、海岛海岸带国土开发与保护、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

  智慧国土科技创新。深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及资产核算的理论研究,发展对自然资源实施从调查到评价、规划、监管、考核、奖惩的全链条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土资源全尺度数据整合与大数据构建技术,国土大数据深度挖掘与知识发现及实时感知与决策支持技术,国土资源全覆盖、全流程、全要素、全天候的综合监管平台。

  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根基在于学科建设

  加强土地学科建设与实施土地科技创新战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刻不容缓。一方面,当前土地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人才缺口庞大。在修订《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15)》中,我们调研并测算了土地领域专业人才需求:土地调查约40万人,不动产登记约100万人,土地整治约30万人,智慧国土约30万人,合计约200万人,人才更新规模5万~6万人/年。而土地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设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全国每年招生规模约3000人;每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约500名、博士研究生不到100名。另一方面,土地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稳定宽厚的学科根基。现行高等教育布局中,土地专业软科学化、土地学科碎片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制约加快土地科技创新和深化土地制度创新的时代需要。基于此,笔者建议如下:

  创建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土地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突破以公共管理为唯一导向的现有土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布局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同时,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土地资源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利用工程(农业工程)、土地信息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土地利用与规划等专业教育。

  开设土地管理专业硕士。教育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计划比重,这个导向无疑是正确的。全国设有土地资源管理院系的高等院校,面对庞大的土地高端人才培养市场,也作出了积极回应。但与土地资源管理学术型硕士并列的“土地管理专业硕士”,却只能被授予“农业推广硕士”“公共管理MPA”“地质工程专业硕士”“测绘工程专业硕士”。这样的“土地管理专业硕士”,因培养平台错位,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往往难以通过招聘资格预审。

  加强土地领域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建设,为青年拔尖人才快速成长提供条件。建议有计划地组织土地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才的基础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

  (作者系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


  科技创新,着眼生命共同体建设

  土地科技创新要加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优化基础理论研究,研发土地调查与评价、建设工程节地和土地立体开发等技术,着力发展耕地质量提升、退化土地治理和土地生态修复等技术。

  傅伯杰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土地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

  一方面,农业、建设和生态的用地与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土地污染、损毁、废弃和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各有分布,如何有效协调和整体持续发挥土地的基础功能和经济社会功能,核心在于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土地科技创新要加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优化基础理论研究,研发土地调查与评价、建设工程节地和土地立体开发等技术,着力发展耕地质量提升、退化土地治理和土地生态修复等技术,不断提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在农用地方面,一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把握耕地的多功能性,在耕地健康、耕地的生态安全以及耕地景观等方面强化科技创新。二是加强中低等质量耕地的土地整治力度,科学地治地、用地和养地,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三是污染耕地治理要结合区域特点,针对污染类型研发高效、经济和安全的治理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四是科学评价耕地后备资源,合理适度开发后备资源。

  在建设用地方面,一是科学认识建设用地发展变化的规律,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用地空间格局,强化城乡之间的用地互动,推进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再开发。二是合理调整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平衡绿地、工业用地、房地产用地等比例结构,加强土地立体开发技术,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同时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三是推进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把城镇建设合理引到利用劣质土地上来。

  在生态用地方面,一是在林区、草原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的不稳定耕地,持续耕作会对生态产生损害,逐步实施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湿。二是强化退化土地和损毁土地的生态治理与恢复技术创新,改变退化和损毁土地“旧账未还又添新账”的局面。三是加强生态用地的储备,在城镇建设用地储备的基础上,把储备生态用地作为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

  当然,科技创新仅是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技术手段,制度政策是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调控措施。对此,建议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土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各类用地行为和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空间优化,土地科技创新是关键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实现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者协调发展为目标导向,创新发展城乡人地配置、城镇开发边界、多规合一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空间优化,提升国土空间利用质量。

  李满春  黄秋昊  姜朋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是指,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方式能够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的程度或者能力体现。针对传统城镇化带来的国土空间利用失衡、空间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要求,从“编好空间规划、布好空间格局、管好城镇空间发展”三个层面出发,以实现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者协调发展为目标导向,提升国土空间利用质量。

  那么,如何提升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呢?在资源紧约束状况下,科技创新是关键。比如:可以创新发展城乡人地配置、城镇开发边界、“多规合一”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空间优化,实现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提升。

  对此,应从新型城镇化理念出发,打破传统单一指标、静态体系标准,引进基于人地协调发展诉求的多元控制理论,突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定量),有序统筹区域耕地等农用地、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和利用时序(定序),合理安排各类国土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城市定位及城市发展阶段的国土空间人地配置标准模型,提出多模式、多情景条件的“城—镇—村”三级人地配置标准测定方法,从而优化城乡人地配置,布好国土空间格局。

  同时,融合多源多时相遥感监测技术,改进城镇用地遥感信息提取算法,准确识别城镇历史与现状信息。据此运用数学模型和地理过程时空模拟技术,合理确定未来城市扩展极限规模,模拟城镇扩展趋势与范围。同时,利用GIS、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综合协调区域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土地承载力和建设适宜性等因素,在顾及城镇定位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空间数据库支撑下管好城镇发展空间。

  此外,系统梳理国土空间系列规划内部矛盾,分析各种规划在规划目标、规划技术、规划指标建设、规划空间安排等方面的关联性与排异性。然后,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研究“多规合一”机制,提出多规内容与机制融合的空间规划矛盾解决方案。然后,基于空间规划行业标准,创新“多规合一”技术,研发市域空间规划数据、预测方法、扩张模型、土地模拟等技术,整合规划目标,统一规划口径,建立统一平台,从而编好市域国土空间规划。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